首页 > 财经 >

汇源名誉权侵害案胜诉背后的再反思

发布时间:2021-10-12 15:05:44来源:
近日,北京一家经营“肉蟹煲”的连锁网红餐厅经记者卧底曝光,以第一手材料揭露其存在违规操作环节或致食品安全隐患,事件一经报道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北京及多地市场监督管理机构随即展开排查,部分门店予以查处。

回看事件中的端倪,媒体在此次舆论声势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不乏含有两层引申义:其一,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核心关切,本身就会引起高度重视,加之其中又含有“网红”因素,自然而然就博得了眼球无数;其二,媒体在核心事实的取证环节,由于掌握了“一手材料”,且站得住脚,禁得起监管部门的调查和专业推敲,处在舆论监督中的媒体自然就会赢得普罗大众的支持。

然而,此前发生在北京的另一起事件,却出现了反向的境遇——《中国新闻周刊》在其公众号发布的一篇针对汇源果汁的文章,因缺少“一手材料”而酿成了新闻失实,甚至出现构成诽谤的虚假事实,以及恶意诋毁等内容。汇源果汁随即提起上诉。最终,经法院判定《中国新闻周刊》侵害汇源果汁名誉权事实成立。

同为“监督”,却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就未免会引人反思——舆论监督的公允何在?

少了“一手材料”的舆论监督

据此前媒体报道,汇源果汁胜诉名誉侵权案的焦点,在于被告方《中国新闻周刊》在其公众号上发布的涉诉文章中有多处信息在细节表述上出现了失实,在缺乏“一手材料”佐证其观点的情况下,背离了核心事实。《中国新闻周刊》在举证中除了提供其他媒体、网站的相关文章外,并未提供其他证据支持其观点,而其涉诉文章参考的其他文章亦并非权威来源,仅将网上信息整理后,冠以引人关注的标题,进而为偏离核心事实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同时,涉诉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量使用含有贬损含义和负面感情色彩的词汇,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超出了合理评论或批评的范畴,忽视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评论的客观、中立性,严重误导了公众,对汇源果汁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名誉受到损害。这些都为原告的最终胜诉、被告的败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此外,有媒体报道称,就在法院下达终审判决书后,败诉一方《中国新闻周刊》于今年8月12日左右将涉诉文章删除,但至今并未就名誉侵权一事向汇源果汁做出正式致歉。

“流量为王”了就可以“开后门”?

媒体广泛开展舆论监督当属践行社会公平的正义之事,是体现媒体专业操守和引导社会舆论能力的“高光时刻”。但近年来,国内媒体与企业间就监督与被监督诉讼案呈现出有增无减之势,从农夫山泉起诉京城某都市报,到互联网大厂接连起诉自媒体,仿佛说明了国内品牌在面对日益复杂甚至对立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已开始变得不堪重负。

诚然,这其中也不乏有少数企业是因为容不得半点批评或有意炒作,而走上“滥诉”之路。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一切偏离事实的论述都不会得到广泛支持,开展任何监督与批评,必须秉承客观公正,因为这才是一切正义的前提之举。

特别是,当大众已经开始自豪地说起:“这已经是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万不可因为博取眼球,为赢得短时之利而做出任何背离事实的操作,因为这个前进中的社会真的没有理由去为任何失实报道“开后门”。

经济内循环为营商环境提供新视野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的加速下,传统媒体正加速转向新媒体,民间KOL在向有传播属性的自媒体平台转正,我们已从页面点击量的测算迈向“流量时代”,网络为人们带来的舆论空间亦变得更为多元广阔,同时,信息流传速度亦变得更为迅猛。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社交网络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病毒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在边界日渐模糊的网络空间,媒体开展深层讨论和批评时,需要用更加客观真实的事实报道与善意理性的新闻评论,在满足社会公众知情需要的同时,监督、鞭策企业不断前进

媒体针对企业或市场行为开展舆论监督,本身就是件重要且理应获得广泛社会支持的事情。诚然,宏观经济与良性居民消费的有序发展,需要健康的市场环境,健康的企业,健康的资本以及健康的舆论环境为之助力,彼此间需要相互支持,缺一不可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的今天,在国内经济持续开放和内循环双轨并进的大背景下,当我们再次谈论国内企业品牌壮大这个老话题,需要有更高的国际视野和更理性的信心表达,它们在成长和发展中需要外界的理性监督和内部的严苛管理,在不断地锤炼与挞伐中,释放以创新为本色的驱动力,而这一过程当中,它们理应受到一个更为良好且理性的营商环境的呵护。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侵权违法行为,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